【中粮视点】二次疫情下的又一次机遇

摘要

 

近期随着法国的再度“封城”,二次疫情终令市场开始恐慌。现在欧美疫情规模比初次严重,但死亡率的快速下行,使得本次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有望远小于年初。建议以中国与外国,叠加疫苗的“2+X”维度去思考此轮冲击。重视在暴跌中仓位的控制,经济修复的信仰需坚持。冲击过后大宗商品或将开启趋势领跑风险类资产。二次疫情对美国冲击将小于欧洲,令美元指数短期不会延续弱势。

 

1、二次疫情概述

 

近期喀什突然出现的多例无症状患者,令中国也被全球这波二次疫情的风险所波及。事实上,早在7月欧美就开始了二次爆发。其中欧洲更为显著,每日新增确诊逐渐抬升。现在疫情在欧美的扩散程度已经远超3月份的首次爆发。

 

图1:每日新冠新增确诊人数

 

 

数据来源:中粮期货研究院、wind

 

注:欧洲选取英法德意西五国

 

不过从生物学的基本规律来讲,病毒的传染性与毒性往往互为反比。例如流感的大扩散与埃博拉的小范围成为了两种极端的对比。新冠病毒的特性,从数据上观测并未超出生物学的常规。以数据准确度更高的欧美为例,在此次二次扩散时,欧美国家因新冠感染的死亡率在迅速降低。

 

图2:欧美新冠死亡率

 

 

数据来源:中粮期货研究院、wind

 

2、对经济的冲击评估

 

现在存在的疫情风险在于,大面积感染后,虽然死亡率随着分母变大、毒性减小的双重作用下快速下降,但是也正是分母的扩大,导致最终重症与死亡人数可能并不会显著小于初次爆发。绝对数量仍然存在威胁,可能迫使政府再度提高疫情应对等级,最终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西班牙流感与H1N1历史,均是在第二年产生更大规模的蔓延,死亡人数也是二次疫情最为严重。但是如果去对比今年的新冠,上述两次疫情政府均是隐瞒或放任不管的态度,疫情的平复完全依靠群体免疫以及病毒本身毒性的弱化。此次全球对疫情有较高程度的重视下,以及更为先进的医疗资源,新冠二次流行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直接杀伤更为有限。如果医疗资源未有再次枯竭,已经得到足够重视的新冠病毒对经济冲击很可能将小于第一轮爆发。

 

现阶段对于二次疫情的应对上,除中国以外法国的举措最为重视,宣布重新开启禁足措施一个月;德国、英国上调防疫等级,限制群众参与聚集性活动。反观美国已经完全处于放任的态度,放松防疫的同时选择性救治劳动力。由于春季感染面积已经较大,所以二次疫情对其的边际影响远小于欧洲。综上所述,二次疫情对经济冲击顺序为:欧洲>其他发达经济体>美国>中国>其他新兴经济体,总体经济冲击将远小于第一次。但是如果中国不幸发生二次爆发,则中国经济的冲击很可能不会小于第一轮。

 

欧洲的管控已然发生,这令经济修复的节奏与斜率被一定程度拉平变缓。美国由于已经开始逐步适应,经济修复节奏影响不大,然而由于欧洲的拖累,修复斜率也将有所变缓。而中国已经基本完成经济修复,如果疫情可控,则更多围绕自身大的双循环逻辑运行。

 

3、疫情风险下的风险与机遇

 

那么仅针对二次疫情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就必须先去评估对经济的冲击程度,以及各国政府的应对态度。以“中国“与“外国”的两层维度,和疫苗的X因素,“2+X”去考虑此次冲击更为合适。国内资产处于最为坚强或者最为脆弱的两种极端,如果疫情在国内扩散,则再度停摆或令资产价格受到不亚于第一次爆发的冲击。欧美整体上对疫情的应对相对初次爆发有所弱化,所以对资产的冲击幅度亦或小于年初的幅度。参考历史上以及今年后疫情的资产走势,坚持做经济修复的逻辑并不会因为二次爆发而被打破。疫苗在中国、俄罗斯已经开始推广,而欧美也有望在明年初开始大面积普及。如果欧美因为二次爆发再进一步缩减固定流程,疫苗提前上市,则会构成X因素加速未来经济修复的节奏。

 

那么具体到大类资产,风险类资产短期可能由于恐慌以及技术层面转为弱势甚至暴跌,但经济修复的信仰并未打破。参考历史与今年3月,暴跌很可能将带来更优美的涨幅。甚至期间政府如果再度加码刺激,则可激进预期疯牛延续。现阶段需要考虑的,并不是随市恐慌,需要的是考虑在暴跌中的仓位控制与信仰的坚持。谨防提前被迫离场,看对了行情却未能盈利。乐观预计,此次对价格的冲击将小于第一轮,之后经济修复预期的明朗化,将助推大宗商品特别是欧美需求主导类的商品开始在中期领跑风险类资产。美元指数在二次疫情对美冲击小、欧冲击较大、美欧经济差再度有利美国的情况下得到一定程度支撑,弱美元格局在短期并不延续。

 

(文章来源:中粮期货研究中心 文章作者:范永嘉)

 

本文关键词:新冠疫情
字体: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新冠疫情热点
Copyright © 2002-2024 天下粮仓www.cof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80697616 传真:010-64820990 E-mail:service@cofeed.com
京ICP证070040号 京ICP备1100033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0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