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深加工行业路在何方:政策VS市场

    【当前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之所以难,难在两点,一是成本太高,与国内相比完全没有竞争优势。二是行业技术不成熟,附加值太低,总体而言就是产品的性价比过低。因此,农业价格机制的完善和行业市场化的培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托市”形成“堰塞湖”


    不少人认为,国家在东北地区出台玉米临储政策,实行“托市”收购,玉米价格被逐年抬高,东北地区的玉米收购价格已由本世纪初的900元/吨上升到目前的2300元/吨,上涨了近1.6倍,原料成本占总成本70%的玉米深加工行业长期承压运行,产业不振。


    许秀成算了一笔“账”:从2011年起,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经过技术改造,每年少消耗10万吨煤、每天少消耗1000吨水、每年节省700多万度电,能耗大幅下降,“每年企业节约成本3000多万元,然而2013年的‘托市’收购让玉米价格一下每吨上涨100多元,一年成本就增长了6000多万元,效益都被吃掉了”。


    《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普遍理解国家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而实行的“托市”收购,但盼望在当前“一头是政策市,一头是市场市”的情况下,国家更加合理地补贴玉米深加工企业,解企业燃眉之急的同时也为下一步玉米“目标价格”改革赢得时间。
结构性产能过剩凸显


    专家分析认为,除原料玉米价格过高外,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长期低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全行业加工链条短、产品“同质化”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吉林省农委主任李国强表示,玉米深加工行业“不景气”的深层次原因是企业产业链条太短,产品附加值太低,“1块钱玉米的附加值应该是其本身价值的3倍,而目前只有1.3倍,科技含量低,企业只要有资金就能上”。


    据了解,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扩大产能,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已由2009年的1260万吨上升至1490万吨,增幅18.3%,而2013实际加工玉米1050万吨,与上年1041万吨的加工量相比变化不大,说明市场需求已相对饱和,产能仍在惯性扩张,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主要集中在淀粉及酒精两大行业中,产品以淀粉、淀粉糖、酒精等初加工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一位业内人士说。


    “上个世纪末,年加工玉米1万吨就算大企业了,从2007年起,产业开始整合,现在东北地区年加工玉米15万吨以下的企业基本不存在了。”中国粮食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说,“从目前的开工率看,全国玉米深加工行业起码产能过剩40%,下一步还将有企业被淘汰兼并,行业已进入整合加速期。”


    “这个行业的寒冬还得持续3年左右,这也是行业整合加速期,规模小、效益不好、资金链不充足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王宪岐说,同时,国家应提高玉米深加工行业的环保、能耗等门槛,倒逼行业升级整合,“淘汰能耗高、环保不达标的‘打游击式’的小企业”。


    1、持市场定价原则化解4000亿斤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巡视员胡恒洋在近日“第八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阐述了当前粮食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明确,将在吸引借鉴以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机制经验的基础上,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展分离农产品价格形式和政府补贴的“目标价格”政策试点,价格低了补农民,价格高了补贴消费者,相应调整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政策,完善储备吞吐调节机制,坚持区别品种、分类调控,坚持理清责任、分级负责,坚持试点先行,先试后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要求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晓辉在会议上表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定价的原则。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也一定是渐进性,不断地推进市场化的份额。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要实施差别化的实施政策,减少农民增收对于粮食市场价格的过度依赖。


    2、摆脱补贴依赖症,真正培育市场


    整个玉米深加工行业应当剥离政策属性,回归市场属性。


    失去了补贴的玉米深加工行业会不会就此式微?


    正好相反,它会真正发展起来。为什么在政策利好的环境下,深加工行业无法获得较好的商业利润?主要原因是淘汰机制被严重弱化了,导致生产同质化、产能过剩。由于国家补贴成为企业盈利的关键,企业花费了大部分的精力建立与国家政策的联结,而非关注市场。实际上,深加工行业的产品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领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深加工需求就是包罗万有,我们现代生活已经离不开了的淀粉糖等玉米深加工产品。我国玉米深加工用粮约为6000万吨,占总产的30%左右,大部分是淀粉糖、淀粉、食用和工业用乙醇、氨基酸等产品。当前该行业的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从绝对数量看,我国的味精、柠檬酸、木糖醇等的产量占到全球的50%-80%的份额,但多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上。可以这么说,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深加工行业将有更广阔的前景,这部分需求将受到很大提振。正如上述中粮业内人士所言,说中国的玉米深加工行业于民争粮,其实是不对的。目前中国深加工最大一块是淀粉和淀粉糖,占到整个玉米深加工一半以上,第二大是酒精,酒精占到五分之一,其他的占到百分之二十多。其中淀粉的主要去向是食品、糖、粉条、啤酒,这些都是从淀粉来生产的,酒精我们大部分是用来实用,味精大家日常生活都在用,赖氨酸主要用在饲料里面,当然人也可以吃,柠檬酸是洗衣粉,节能环保。只有150万吨是用在汽车用的。可以说,整体来讲85%以上都是人们实在在使用的,并不像美国那样主要用来作为玉米乙醇燃料。这是中美玉米深加工行业的结构性差异。


    不依赖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而生存的玉米深加工产品本身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虽然这部分需求客观上拉动了玉米的价格,对食品价格上涨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食品需求是一种需求,深加工产品也是一种需求,特别是许多深加工产品还是用于医疗的目的,很难说,哪种需求更应摆到优先的位置。压制玉米深加工固然有利于控制食品价格,但却导致深加工产品价格上涨,损害了深加工产品消费者,这是不公平的。政府的最佳做法是既不要用各种优惠政策补贴玉米深加工,也不要动用行政手段去强行压制,让市场去选择。


    长期看来,我国玉米深加工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未来两年内,如果国家调控能够坚决地朝着以市场为主体的方向走,该行业的深度调整仍将继续,进入去库存化、去产能化的阶段,这将对玉米的需求形成较大制约。而当行业整合完成,其对玉米的需求将再度重启,但也将伴随着新的运行机制,以市场为资源调节的主体。这样的情况下,产能过剩不可能成为常态,意味着行业对玉米的需求不再呈现出“刚性”,因此价格的波动也将更合符市场规律。


    3、真正机会在于技术创新


    美国为何在高额农业补贴之下,其市场仍能发展起来?这与美国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和运作机制有关,让补贴能够流向真正有志于农业的群体。19世纪,美国选择利用关税壁垒走“工业立国”路线,一直被诟病为不开放市场、双重标准,但这也成为我国保守对待外资的一个重要例证。然而,其“工业立国”超赶战略的内涵,不仅包括实施保护性关税,还包括:建立国家信用体系,鼓励发明创造,建立合理的市场运行规则等。很多人看到的是当时美国对外的壁垒和对内的保护,却忽视了与此同时,美国对其内部市场化和竞争化产业环境构建的努力。所以我们看到,美国在很多产业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真正的产业发展动力被激发了起来。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玉米生产国家,玉米深加工市场也是世界最大的。除了确实有政府的补贴(但补贴的方式也尽可能以不影响市场运行的直补和金融支持为主)之外,其玉米深加工产品的多样性、玉米深加工组织的专业性、玉米深加工技术的先进性,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而我国部分产业,既不对外部资本开放,也不对内部资本开放,这就使得企业难以在竞争中进步。如果我们能去掉惯性思维,从行业本身找问题,不要一亏损就把原因归咎于补贴不足、外资冲击这两道板斧,那行业才会真正地发展起来。


    下一步,我们国内整个这个行业的发展会朝着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营养健康和安全食品的方向,功能糖,这块我们认为对中国人民来讲是非常有前途的一个行业,还有各种氨基酸,包括赖氨酸。有机酸,就是我刚才说的柠檬酸属于有机酸,所有我们能够看到的蛋氨酸、亮氨酸都可以由玉米来做成。所以下一步它的发展就是这样,营养、健康的发展。第二个发展就是环保材料,聚乳酸这个行业我们认为可能会是下一步整个中国玉米深加工的另一个蓝海,这也是一个趋势。


    随着我国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大变革的序幕拉开:7年来首次大幅降低临储收购价格至1元/斤,深加工企业新机遇或出现在今年新季玉米收购市场化式的彻底放开,全行业才得以堂堂正正地参与到国际大市场的竞争中去,谋求新的发展篇章。(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

本文关键词:玉米深加工
字体: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玉米深加工热点
Copyright © 2002-2024 天下粮仓www.cof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80697616 传真:010-64820990 E-mail:service@cofeed.com
京ICP证070040号 京ICP备1100033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0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