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情况
豆油是优质食用植物油,在世界油脂消费中占首位。主产国有美国、巴西、中国和阿 根廷等国。中国是最早利用大豆榨油的国家,用大豆榨油已近千年。中国大豆品种较多, 有黄大豆、黑大豆、青大豆等,用于榨油的主要是黄大豆。
影响国内豆油生产的因素主要有:大豆产量、豆油生产和价格政策、其他食用油的替 代关系、进出口、豆粕加工需求、消费者偏好、食品加工需求、工业及医药等加工业需 求。本文就从这几方面来考察豆油生产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豆油生产的分布
豆油生产分布面较广,除西藏、青海外,中国其他省区均或多或少有大豆油生产。东 北地区是大豆油的主要产地,当地居民主要食用大豆油。近年来,中国沿海地区也新建了 不少大豆油生产厂。现在,全国20多家大中型榨油厂的产量占了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 东北大豆出油率一般为15%,高于其他地区。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大部分榨油厂主要使用 东北大豆或进口大豆榨油,近年来,许多沿海榨油厂都倾向于使用进口大豆加工豆油。此 外,农村还有许多农民自己加工、消费豆油。
(二)80年代中期中国食油消费迅速增长,为缓解供求矛盾,国家提高了油脂定购价
1983-1987年是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快于生产增长的时期,产销出现缺口,且缺口逐 年加大,国家储备减少,不得不大量进口食用植物油。这个时期,中国大部分大豆是作为 食物直接消费掉的,只有少量用于榨油。包括平议价在内的榨油大豆约占大豆总产量的 15%-20%,产豆油20万-30万吨,其中平价豆油约占 60%-70%,主要供应大中城市居 民消费。
为缓解食油供求矛盾,调动农民增产油料的积极性,国务院决定于1990年较大幅度地 提高油脂定购价格。豆油和大豆的合同定购价格自1986年以后一直未作调整,与粮食和其 他油料比,价格偏低,收益下降,大豆面积、产量逐年减少,供需矛盾突出,牌市差价扩 大。为促进生产发展,1990年国家提高豆油和大豆定购价格,主产区豆油定购价格由每50 公斤165元提高到215元,提高50元;大豆的合同定购价按豆油提价幅度相应提高,次产区 以销来决定购买的大豆也按主产区提价金额相应提高,全国平均由每50公斤34.5元提高 到45元。为保持豆饼和豆油、大豆之间的合理比价,豆饼的购销价格也相应提高。这一政 策大大刺激了大豆生产和豆油加工业的发展。
(三)90年代畜牧业的发展拉动了豆油生产的发展,1993年油料市场的放开,进一步促 进了榨油业的发展。
90年代初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对豆粕等蛋白饲料的需求急剧增加,也拉动了豆油加 工的增长,豆油与豆粕加工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1993年,我国油料市场放开后,国内油 脂供应不足,价格急剧上升,进一步促进了榨油业的发展,榨油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 大。由于大豆食用消费增长缓慢,榨油消费成为大豆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1993年大豆产 量比1992年增长了500万吨,达到1531 万吨,1994年又达到1600万吨。国内榨油用大豆约 占大豆总产量的45%左右,国内豆油生产能力提高到80万-100万吨,而消费量大约在150 万-170万吨左右,这部分缺口就要依靠进口来弥补了。
(四)1995年以后,进口大豆、豆油和豆粕以低价优势占领国内市场,导致国内豆油价 格暴跌,生产徘徊,开始出现“卖油难” 。
1995年和1996年国内大豆减产,产量下降到1350万吨和1322万吨,而豆油消费量却随 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每年10万-20万吨的速度稳步增长。国内供应短缺,进口 大豆迅速增加,1995年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同时豆粕和豆油的进口量也急 剧增加,并以其低价优势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从而抑制了国内豆油和豆粕的加工。1996 年以来,国内豆油价格跌入低谷,豆油生产发展速度减缓,以至出现徘徊、萎缩。豆油年 生产量在120万-140万吨左右。许多国有油脂加工厂产品积压,普遍出现“卖油难”。
(五)1998年国家打击走私进口,国内豆油价格上升。生产得到一定恢复 1998年上半年 中国豆油生产继续受进口的严重冲击而徘徊不前。1998年7月以后,国家打击走私进口, 国内豆油等食用植物油价格明显上升,为许多油脂厂带来了生机,油脂厂开工率提高,豆 油生产得到一定恢复。1998年国内榨油用豆约为770万吨左右,榨油率约为55%,加上进 口230多万吨的黄大豆,全年榨油用豆约为1000万吨,生产豆油150万-160万吨。
进出口情况
(一)中国主要进口初榨豆油,且实际进口量逐年增加
据海关统计,1995-1997年中国每年豆油进口量都在120万吨以上,1998 年进口量大 幅度下降,减少到83万吨。进口豆油中90%以上是初榨豆油,10%左右是精加工豆油。
中国豆油出口量不大,除1997年达到56万吨以外,其它年份都在20万吨以下,其中 95%左右是精加工豆油。这些加工豆油绝大部分又是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到香港的。
虽然从海关统计的数字来看,豆油进口量逐年下降,但实际上走私进口食用油的数量 还很大,每年少则几十万吨,多则上百万吨,实际到岸的豆油量是逐年增加的。
(二)加工贸易是走私的方式之一
豆油走私进口的方式之一就是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成品油。从中国初榨豆油进口贸易 方式的转变可以看出这一情况。
表1,初榨豆油的进口贸易方式变化
----------------------------------------------------------
年份 进口数量(万吨) 占初榨豆油进口份额(%)
一般贸易 进料加工 一般贸易 进料加工
----------------------------------------------------------
1995 87.5 34.2 65 25
1996 64.6 37.1 54 31
1997 28.0 69.1 25 62
1998 44.2 21.6 59 29
-----------------------------------------------------------
1995年以后,走私进口开始猖獗。比较1995-1997年的进口贸易方式,一般贸易方式进 口下降,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增长,这一现象在1997年得到最充分的体现。1998年国家 打击走私进口以后,进料加工方式进口大幅度下降,一般贸易进口增长,贸易方式结构恢 复到1995年的水平。
1997年中国以进料加工方式进口的毛豆油主要来自巴西(33万吨)、美国(22 万吨)和阿 根廷(12万吨),进口最大的地区是广东(24万吨)、天津(11万吨)、福建(6.5万吨)、辽宁(6万 吨)、江苏(5.8万吨)。
从表2可以看出,1998年中国最大的毛豆油进口来源国是美国,占全国毛豆油进口总 量的一半,其次是阿根廷,而前几年一直处于第一位的巴西对中国的出口量大幅度下降, 不足14万吨。
表2,1995-1998年中国初榨豆油主要进口来源 单位:万吨
----------------------------------------
国别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
美国 37.1 26.2 5.1 40.4
阿根廷 19.7 20.2 16.2 9.3
巴西 13.8 62.1 94.5 78.6
---------------------------------------
消费情况
豆油消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直接食用、集体和个体商业用油、食品加工用油、工 业及医药等其他用油。
影响豆油消费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人口数量(农村、城镇)、人口结构及流动(南 方、北方)、支出结构的变化(替代油脂、消费者偏好、通货膨胀)、食品业及工业、医药事 业的发展水平和价格(豆油价格、替代油脂的价格)。
豆油食用消费的特点
中国的豆油生产受消费者偏好影响较大。历史上市场流通的主要豆油品种是二级豆 油,它是毛豆油经过脱胶制成的可供食用的初级豆油,消费区域遍及全国。近几年随着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调和油和色拉油的需求增长较快,由于大豆油制作色拉 油工艺比菜籽油简单,所以随着色拉油消费量的增加,对大豆油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 豆油在居民生活消费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94 年城市、县城豆油人均年购买量分别占城 市、县城居民油脂购买量的29%和14% (占城镇居民油脂总购买量的23%)。1997年城镇居 民豆油人均年购买量占油脂消费量的比重提高到30%,超过了菜籽油的消费。1997年与 1994年相比,城镇居民的油脂人均年购买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收入居民豆油消费量比低收入居民高。豆油、花生油和芝麻油的人均年消费量 都呈现出城市居民高于县城居民的特点。菜籽油和动物油则不同,县城居民消费最高,城 市居民消费最少。此外,县城居民还消费大量其他种类的植物油。
2.人均年油脂消费总量变化不大。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油脂购买量为7.71 公斤, 反而比1994年的7.77公斤下降了0.8%,这反映出人们在外餐饮或购买其他食品的消费趋 势。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豆油的消费迅速增加,菜籽油的消费减少。城镇居民人均 年油脂购买总量基本稳定在7.4—8公斤之间,但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豆油的消费迅速增 加,菜籽油消费减少。城镇居民豆油人均年购买量由1994年的1.81公斤增长到1997年的 2.36公斤,增长了30%,而菜籽油的购买量下降了22%,花生油的购买量也有所增长。这 种变化主要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改善有关。 |